查看原文
其他

小暑“小神仙”

2017-07-06 荆大伟 中国农业博物馆

点击蓝字

关注我们

小暑“小神仙”

  温度是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之一,“寒往则暑来,寒暑相推,而岁成焉。”中国人通过寒暑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时间的初级文明,这种印记也在二十四节气中得到体现。非常有意思的是,节气中对于温度的展现是通过“大小”而非“高低”,或许在中国人看来,温度和时间一样,是天文规律、季节更替、植物生长、物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相互调和、共同影响的产物,而如此庞大立体的认知体系绝非冷冰冰的数字高低变化所能体现。

河北王小俊 二十四节气农民画:小暑


  小暑是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节气,也是反映温度变化的第一个节气。正如上文所说,中国人将热分为“大小”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暑就是热的意思,小暑就是小热,意指极端炎热的盛夏已经到来,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。中国人认为“因溽才暑”,溽是湿气蒸腾,因此暑也是蒸的意思,所以民间才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说法。那如何展现小暑“小”呢,古人借助了“温风至、蟋蟀居壁、鹰始鸷”等三种物候变化,通过触觉、听觉和视觉,细腻描绘了对“小热”的时空感受。

  节气既是中国人生产方式,也是中国人的生存指南。小暑是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、闷热日子的开始。“伏”的原意是指秋天的阴气将起,迫于夏季阳气而只能藏伏于地,进而引申为“天气太热了,人宜藏伏不宜活动”。阳热大盛,寒不能制,故为病曰暑。暑气是“六邪”之一(其余为风、寒、湿、燥、火),“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清湿喜怒”。  

  虽然节气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,但也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命意义、人生态度的深刻认知。在劳动过程中人要顺应自然规律,通过天气物候变化,提醒自己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最佳状态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智者之养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。”而小暑节气的重要作用之一,便是提醒人们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,劝导人们开始避暑,注重修养,以利于身心。  

  农历六月对应《周易》的遁卦,意为退避、隐居,小暑时节田间地头农活也不多,相对清闲一些,人们往往在此时用不同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清凉。劳动是生存方式而并非生存目的,除去辛勤的工作,人也应该学会在忙碌严酷中放松小憩。正如北宋词人周邦彦在《鹤冲天》中所写:“梅雨霁,暑风和。高柳乱蝉多。小园台榭远池波。鱼戏动新荷。薄纱厨,轻羽扇。枕冷簟凉深院。此时情绪此时天。无事小神仙。”

  从小暑开始,做几天避暑纳凉的“小神仙”吧。

识别二维码

打开新世界


点击阅读原文,浏览作者其他作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